独家述评|天天都是敬老日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图源:东方IC
李一能/文
10月是我国第14个敬老月,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与老龄相关的话题占据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单。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开展尊老敬老活动,传递着各界对老年人的关爱,以及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但在老龄化趋势加速的上海,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不应只在敬老月、老年节,而是应当成为我们的每一天的日常。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8%。这意味着,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给医疗保障、健康服务、慢病康复、失能照护、经济保障等都带来挑战。如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健康幸福、充实且有尊严的晚年,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道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答题。
让关爱老人成为日常,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投入。必须为老龄群体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将优质养老服务送到老人身边,直达“痛点”、消除“堵点”、发现“盲点”,聚焦“养、食、居”三大老龄核心需求发力,打造为老民生服务品质新标杆。
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428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608家、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6804户,并计划有序实现街镇全覆盖并向片区延伸,旨在为老年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上海为老服务网正在逐步被织密,为550万老年人实现银龄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让关爱老人成为日常,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在上海,社会组织成为了汇聚各界力量,加入助老、为老事业的重要载体。在今年“重阳”期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及各区代表处将共计开展126场“孝亲敬老”系列慈善公益活动,预计服务社区老人约8.6万人次。但重阳节已过,并不代表对老年人的关爱结束,其中有不少活动已经成为了常态。
10月23日,“百校慈善行动——陪爷爷奶奶‘嘎讪胡’”项目正式启动,孩子们来到养老院,与老人们谈心聊天,共度重阳。看着孩子们可爱的笑脸,老人们孤寂的内心得到了极大宽容,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人生故事与孩子们分享。类似这样有意义的为老活动,正在我们身边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公益团体加入、关注老龄事业,呵护爱护老年人的社会氛围已然形成。
让关爱老人成为日常,更需要每一位市民树立正确的观念,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偏见的摒弃。例如,有一种“老人无用论”的观点近年来时常被提起,觉得老年人不产生社会价值已经“没用了”,照顾老人是年轻人沉重的负担。这样的想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本应该是多维的,人不是工具,不应该因为所谓“有用”或“无用”而区别对待。老人在壮年时曾照料子女、拼命工作,今天对老年人的照料,既可以看成是一种回馈,也可以看成是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关照。关心老人,就是关心未来的自己。
“您养我小,我养您老”,是最好的亲情,也是爱的传递与轮回。这样的美好,既需要社会层面为老建设的宏大叙事,也需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首先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若有余力再为身边的困难老人做一些事情,让敬老爱老蔚然成风,在这样的老年友好型社会里,天天都是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