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之乡三代人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小戏之乡三代人
(八)
唐亚生
1989年,演员任桂花在女青年中率先结婚生女。当时排了大型传统沪剧《庵堂相会》,不仅下各村巡回演出,还被周边邻县多个地方邀请。去邻县演出要住夜,任桂花的女儿只有四五个月还在哺乳期,为了不影响演出,只得带着襁褓中的女儿。演出倒不成问题,上台时有别的演员帮着抱。婴儿可能受凉,后来生病了。为了能顺利安排以后的演出任务,任桂花在女儿满6个月后狠心断奶。
文艺工厂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县各公社业余文艺团队走亦工亦艺道路的最佳选择,既能延续文艺团队的活动,又可以不增加政府的负担,自己养活自己。全县各公社(乡镇)普遍都有一个文艺工厂。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文艺工厂本来就存在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缺乏管理人才等诸多因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基本都关闭或歇业。1993年,因印刷技术、印刷机械落后,新五文艺印刷厂关闭。
文艺工厂关闭后,百姓对沪剧戏曲却仍有需求,这些文艺骨干,包括乐队琴师,皆顺应民意,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参加自发组成的沪剧沙龙队,活跃在全区(县)各社区、乡村,原新五文艺厂的演员、琴师也成为各个沪剧沙龙队的骨干力量。
沪剧沙龙队与早先的文工团或文艺宣传队,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就是平时那些爱好者集中一个地方,能练练唱唱自娱自乐。如有演出任务,可以组织一台节目(多以折子戏或唱段为主,少数沙龙队有实力的,也排演大型传统沪剧或大型现代戏),与民同乐。说不同的地方,各沙龙队可以断奶生存,不需要由哪一级组织负责报酬,只不过给个活动场子,每个星期活动占用半天时间就是最大的支持了。据说全区有近百个沪剧沙龙队,还有少数的越剧沙龙队、京剧沙龙队。笔者也参加多个沪剧沙龙队有20多年了。论各个沪剧沙龙队的演艺水平,参差不一。有的演员本身天赋好,再加上经过正规培训,自身的刻苦历练,可以与专业剧团的演员媲美。有的纯粹出于沪剧爱好,既没有正规培训,又没有舞台经验,当然演艺水平低些。不管是自娱自乐,还是与民同乐,都让那些沪剧爱好者有一个施展才艺的舞台,也是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级组织应该支持与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年长的演员退出,或一些人员的流动等因素,各个沪剧沙龙队也面临洗牌:有的被湮灭,有的获新生。这种自生自灭的洗牌,可能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2007年5月下旬,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之际,新五文工团老中青三代人聚会。在聚会上,曾是老一代主要演员、已经离开舞台30多年的吴其林首先发起:相约金秋十月,老中青三代人同台献演,节目各自定,以沪剧唱段或折子戏为主。老一代人发出了挑战书,中青两代人不好挂免战牌吧,最后意见一致:相约金秋十月,地点选择在五厍老镇广场。
本来这是一次民间自发的演艺活动,没有惊动哪一级组织。可到了10月初,还是被区文化馆、区文化局知道了,区文化馆领导支持这次活动,提供活动舞台,灯光、扩音设备,并安排节目参加演出,区文化局派领导参加。得知这一消息后,泖港镇党委、政府马上表示全力支持,并派有关领导出席。
10月上旬那天晚上,活动舞台搭在五厍老镇广场上,附近数村的百姓听说新五文工团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献演,前来观看的人出奇的多,未开场观众已经坐满了整个广场。其中第一代演员吴其林演唱沪剧《黄埔怒潮》选段《写遗书》,吴亚英演唱沪剧《沙家浜》选段《办喜事》。陈凤英、何伯林(第二代)、李全英(第三代)演唱沪剧小戏《开河之前》选段。陈凤英与吴亚英还演唱了沪剧《江姐》选段《绣红旗》。何伯林与任桂花(第三代)演唱《庵堂相会》选段《问叔叔》。
松江区文化馆沪剧沙龙队也献演了数个精彩的节目。
整个演出中,观众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场景,笔者仍历历在目。
(全文结束)
来源:松江报 编辑:刘伟
上一篇:紫酱红
下一篇:石伯之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