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梦女扣帽子了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梦女”是啥时候变成贬义词的?
世界杯火了个卡塔尔王子之后,想组团嫁过去的姐妹被群嘲——活在滤镜里的女人,对着一个完全陌生的男子,发射不切实际的爱欲幻想。
不用想,即便对方是个无懈可击的男子,被当作异类看待的,也首先会是女人。
大众管她们叫“梦女”,和以前不招人待见的“花痴”,是同一个意思。
如果是想要争取女性意识的话,对过度盲目的行为,唠一唠也无何不可。可我还是觉得“梦女”这说法很魔幻。
▲《破产姐妹》
最近的例子,胡歌官宣生娃后,素人太太和女粉丝也卷进了“梦女”行列。不到半天时间,嫂子叫什么、做什么工作,两人什么时间恋爱、扯证等,都被网友总结得明明白白。
一拨自媒体趁机造势,把嫂子当成梦女榜样,仿佛她真就是靠着一路幻想,和那么一丁点的运气,才有幸获得男神最后的垂爱。
另一边心态崩塌、哭丧着美梦告吹的女粉丝,则被冷嘲热讽——靠毫无用处的爱意,捆绑配不上、见不着的男人,妥妥幻灭。
你看,不论梦女有没有上岸,对乐于发表意见的人来说,都能达到目的——居高临下地完成说教。
这几年,我对热词都特别警惕地去看,有太多女性污名的陷阱。这回的“梦女”,跟许多强行安给女性的热词并无两样,最终巩固的,都是语言文化里的权力艺术。
而真正的问题很少得到光照。网友毫不关心梦女滤镜是如何诞生的——女孩从小到大,从各方位反复接收到的,都是“找个人爱我”“要让男人爱”的有毒逻辑。
▲《煤气灯下》
几波节奏之后,“梦女”彻底变成了夹带羞辱性的工具。偶像梦女、王子梦女、少爷梦女,有心人终于将“梦女”塑造成无脑、攀附、狂热的女性形象。
可这里边的确有不少陷阱。
“梦女”的本意,并不是贬义的词,甚至研究起来,还有些值得说道的女性色彩。
“梦女”最初指的是乙女游戏(一种恋爱养成游戏)里,拒绝代入角色设定、自己打造爱情脚本的女玩家。
▲图源:知乎
梦女争夺的,是情爱的阐释权。她们需要在恋爱中看见自己的存在,不想困囿于设定好的叙事,要按自己的价值观发展故事。
而三次元以为的梦女,是“被爱妄想症”,靠糖精和情话就能实现幻境。《超时空罗曼史》里,女主跟空降到家的偶像同居、每天打情骂俏,感情迅速升温的故事,被捧成“梦女文学”照进现实。
▲《超时空罗曼史》
某红书上有博主出来辩白,梦女的爱情幻境,糖是次要的,不会幻想所有男人都爱她,更不会想着建造一个后宫。她们更享受的,是调动自个儿情绪的过程。
结果回到我们这,梦女最值得玩味的自我意识,被剥得一干二净。人人以为梦女就是对男人毫无要求,看见对方有钱、有颜就要冲的蠢女孩。殊不知,这词早就变味了。
▲《色戒》
这些年,女人们开始支棱起来,在古老的土壤里捉虫。但刻板的污名,还是避之不及。
比如被人诟病很久的“女司机”。在网上爬虫,伴随词大多都是负面的,“可怕”“危险”“惨烈”“不幸”。前几年像“珍爱生命,远离女司机”“女司机是马路杀手”这样的话语,还能在网上迅速走红,赢得一大波点赞。
港真,很多词的恶意,是从人的意志开始的。
“女司机”“女警察”“女博士”,本身都是挺正常的词,被阴阳怪气地滥用,才被赋予了贬低和不信任的意义。
“梦女”其实是同一种路数。被放进主流语境的那一刻,就夹带了太多偏见和情绪。
比如过度的偶像崇拜、慕富的浪漫化想象、对物质过剩的欲望,掰开来看,是硬生生安给梦女的罪名。
而在这个回环里边,最可怕的或许不是进入二次元造梦的女孩。她们至多想过滤掉现实世界的无聊杂质,在纸片世界里,享受一场谁也别来打扰的爱恋。
那些想方设法在屏幕上寻找“正义”的人才是,他们只需轻轻挥动手指,使用一点难以觉知的障眼法,就又能挑动一场关于性别的情绪游戏。
上一篇:“叔圈”崛起,内娱还得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