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他是谁》的结局,我久久不能平静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从14集开始,七话已经做好了《他是谁》可能会如《狂飙》一样给出烂尾收场的心理准备,但真正看完大结局,发现自己还是高估了剧本质量。
先说两大主线案件最终的真相。
88连环杀人案凶手是蒋广善。
从88年第二个案件开始,皆是他独立作案,但第一个案件是蒋广善偶然遇上了赵世杰性侵的受害者,当场杀人并勒索赵世杰,两人周旋过程中赵世杰逃脱。
8年后蒋广善重遇赵世杰,因为赵不想继续被勒索遭到蒋报复,聂宝华介入后蒋决定与赵联手,他绑架了聂小雨,以提供机会让赵世杰炸死聂宝华夺下电机厂。
96年碎尸案与境外人体器官贩卖组织有关。
赵世杰和薛家健只是整个流程其中一环的执行者,真正的幕后组织人及凶手连赵世杰都畏惧交待,所以这个案件相当于开放式处理,并没有真正侦破。
这一设定可能是为了与现实中南大碎尸案至今未破的现实相呼应,剧中只在结局仓促交待了器官贩卖信息,以及赵世杰背后可能有“不可说的人物”。
大结局的逻辑:生搬硬套
将蒋广善设定成88案杀人凶手,单独将这条故事线拉出来并停在早前的几个案件,其实没有太大的逻辑问题,但加上赵世杰的故事线,就处处是BUG了。
88年赵世杰亲眼看到蒋广善割喉杀人,并清楚知道死者是自己刚刚侵犯过的受害人,但他既对88案不敏感,也对宁江人人畏惧的割喉狂魔知之甚少。
多年后赵世杰再次被这位冷血杀人犯勒索,不仅不畏惧,还对他进行了言语侮辱、威胁恐吓,他就不怕被对方一怒之下杀了吗?前期似乎一点也不怕。
赵世杰整个人的反应,都宛如忘记了蒋广善其实是个杀人凶手,所以,他成功惹怒对方,让自己被蒋广善再次拿刀威胁,智商与脑回路委实无法让人理解。
如果说赵世杰的不惧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贩卖器官、绑架性侵、杀人纵火的恶徒,那也能理解,但他被蒋广善多次勒索,却丝毫没考虑过除掉对方。
面对蒋广善时,赵世杰总像地主家不谙世事的傻儿子,个中逻辑,恐怕只能编剧能懂,就像观众无法理解黑老大聂宝华潦草结束的人生一样。
蒋广善与赵世杰的合作被警方侦破,转折证据是对方主动“送上门”的。
你能想象吗?蒋广善每天去饭店地下室看聂小雨,原来不仅是为了给她喂水、喂Y物维持状态,还为了打扫地下室,把聂小雨制造的垃圾扔出去。
前面有铺垫过蒋广善是个极度洁癖吗?似乎没有相关暗示。
由于蒋广善及时扔垃圾的好习惯,警方成功从垃圾袋箱找到了聂小雨留下的录音线索,从而明确了蒋广善绑架聂小雨的事实。
接下来的走向更有意思,即使蒋广善发现了垃圾被翻动,即使此时聂宝华已死,聂小雨已无价值,蒋广善也没及时杀人灭口,而是转移阵地,往警方枪口上撞。
七话能理解现实中很多离奇案件未必是由缜密的凶手制造,也能理解有时候破案契机可能就是意外线索,却仍旧无法接受一部刑侦剧把破案情节弄得这么生硬。
剧情逻辑漏洞百出,人物行为强行为结果服务而不是丝滑递进,就像一群人知道要大结局了赶紧凑齐“真相”,觉得给了结果就行,不在意结果立不立得稳。
人物行为动机:可悲?可笑?
当剧情给出“案件真相”时,七话还只是遗憾于逻辑又崩盘,却没有多么失望,毕竟国产刑侦、悬疑剧烂尾现象太普遍,作为观众,心态已经快麻木了。
但当一些角色隐藏多年的“心声”被揭开时,还是忍不住露出了地铁老人疑惑脸,编剧到底在写什么?这样的人物设定,又到底想表达什么?
在这方面,以聂小雨、蒋广善两个角色的“心声”最为离谱。
你能相信吗?1988年的雨夜,聂小雨其实从蒋广善身上拿到了一件关键性证据,一把来自蒋广善家传老式锁上面的钥匙,是独特性非常强的证据。
独特性越强,警方越容易通过钥匙找到主人,如果聂小雨及时提供,以当时全城追凶的投入力度,警方有很大概率能在90、92年案件发生前破案。
但88年雨夜聂小雨被侵犯了,她觉得很痛苦羞耻,很害怕凶手被抓到后供出这件事,便隐藏了证据,直到得知蒋广善被抓后故意挑战卫国平才拿出来。
一个在遭遇伤害后仍旧能大胆追爱的女孩,居然因为“名声”阻挠破案,一个爱卫国平如命的恋爱脑,居然亲眼见证对方痛苦8年仍隐藏证据。
一个口口声声要找出凶手的受害者,居然内心因为害怕凶手落网后说出真相而间接“包庇”,能理解角色的脑回路吗?七话真的不理解。
抛开这些不提,一个受害人能漠视凶手夺走多条人命仍旧深藏证据,这一设定便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甚至觉得齿冷。
前期便有观众吐槽《他是谁》编剧在女性角色塑造上面“刻板印象”严重,当时七话不以为然,因为前期的顾开岩、户籍警角色非常出色,如今,却深以为然。
不是受害者必须勇敢,聂小雨的恐惧无错,但角色行为所传递的除了过往经常灌输给受害人的“羞耻”外别无意义,而受害人羞耻,又恰恰是大众希望影视剧不要过度渲染的。
这种呈现,不仅会给受害者施加不必要的压力,还会让角色力量感大大削弱,在聂小雨身上,已经不是简单的人设崩塌,而是不适的观念输出。
来到蒋广善“心声”,居然又出现了熟悉的“加害者有委屈论”,他不断作案,是因为享受握别、玩弄人命运带来的快感,沉迷于变态扭屈的欲望。
但凶手自白之后,又开始给自己“洗白”。
蒋广善把作案根源甩锅到“得不到别人尊重”上面,客观来说,这种借口很虚伪,却也不让人意外,因为大部分加害者都是永远觉得别人有错,自己是被迫。
然而,七话不理解的是剧中警方的反应。在听完蒋广善的“心声”后,现场所有警察都未对蒋广善的甩锅言论进行驳斥,纵容着角色卖惨。
甚至,警方还拿出国产刑侦剧特有的“感化”招术,给蒋广善募捐了妻子手术费。
引得这个变态杀人魔感动落泪:活到今天,只有警察把我当人看啊。
太讽刺了。
警方对蒋广善的尊重,前期一直有呈现,派出所所长的负责、三组成员的热情、邻里的关心,哪一点亏待了蒋广善?全剧除了赵世杰,又有谁真正贬低过他?
所谓的“爱妻人设”、因警方募捐妻子手术费感动更是可笑,蒋广善96年勒索时,赵世杰哥哥是给了他3万块的,这3万块后来经过赌博还变成了6万块。
他却谎称钱都被抢劫,迟迟凑不起妻子手术费。
编剧在煽情的时候,似乎忘记了自己前期的设定,警方在感化加害者时,似乎也忘记了多个受害家庭的痛苦,他们才是真正需要温暖、尊重与真心去治愈的人。
剧本走向:杂乱琐碎
如果往细了扒,《他是谁》还有太多问题能拉出来吐槽,大的设定小的逻辑都存在太多太多问题,它已经不是简单的烂尾,而是糟糕的“烂底”。
基础底色,都已经腐烂。
整个剧本不仅存在逻辑与人设问题,还有很多“丢失”与“冗余”。
前期很多刻意渲染的剧情线,往往在后面没有任何呼应,比如第一集末尾的眼镜女孩遇袭案,这条伏笔在后期直接被扔掉了,完全没有交待。
同样的问题也出在扫黑线上,赵刚与宝丽两个人无声无息被活埋,聂宝华手下的多条人命几乎都随着他的死直接终结,只留下一个舍身救妹的感人哥哥形象?
感情线与生活线的臃肿,也让《他是谁》不断变味,聂小雨与卫国平的虐爱,顾开岩、宋哲的四角恋、王德发与卫晓霞的救赎恋?个个都很别扭。
这些感情线不仅与题材基调不符,还有存在很多狗血价值观导向。
其中与王德发、卫晓霞的感情线最为典型,受害人爱上加害者的戏码,即使写在玛丽苏剧里都让人不适,编剧的“感动”经常与普通人不在一条线上。
同样不在一条线上的还有对“歌功颂德”的执念。
《他是谁》最后一集剧情有很大篇章都是在渲染警方的伟大与努力,渲染他们的付出与优秀成果。他们伟大吗?非常伟大!需要刻意渲染这种伟大吗?不需要。
因为观众能从他们努力的破案中看到他们的伟大,能从精彩的刑侦追逐中看到他们的优秀,呈现出他们日常的模式,便足够观众尊重,致以敬仰。
把这些原本便可以从日常戏份中收获的东西拿出来煽情渲染,就好像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每天都要像祥林嫂一样告诉每个人:我是英雄,你一定要记住啊!
影视是艺术作品,有些论点需要饱满的呈现,有些论点却需要适当的留白,两者弄混了,既画蛇添足又影响观感,把好的立意做成了刻意。
逻辑漏洞、人设拧巴再加上臃肿的剧本走向,最终造成了《他是谁》全方位的烂尾,前半程是口碑爆款的模式,后面程,是影视行业需要引以为戒的烂剧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