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张颂文也拉不动“理想”?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文 | 黄 祺
现实题材电影《不止不休》3月24日正式上映,没啥大动静,网上流传比较多的是张颂文拍戏中的一段花絮。
从正式上映之前点映的排片看,《不止不休》难免变成一部小众电影——上海市中心的影院一般每天排两场,周末也不过四场。上周开始点映,我上周日去看的那场,电影院里大概坐了十来个人。
看来,张颂文也拉不动“理想”。
《不止不休》是一部讲“理想”的电影,背景设置在2003年的北京。
非典前,东北小城青年韩冬(白客 饰)带着自己的新闻理想闯荡北京,想要做记者。非典疫情结束后,他挤进大学毕业生招聘会,自然是没人理他。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京城时报》记者黄江(张颂文 饰)的视野,黄江带着他采访山西矿难、卖血、乙肝代检……韩东如愿当上了记者,但也真实地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拉锯与纠缠。
没做功课就去看,导演王晶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我十分惊讶,港片黄金时代的王晶还会拍北京戏啊?怎么看都不像啊。
白客、贾樟柯、王晶
后来查资料,此王晶出生于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2010年加入贾樟柯导演的创作团队,和贾樟柯一样是山西人,我理解算是贾樟柯的学徒。难怪片子带着比较明显的贾樟柯的色彩,53岁的贾樟柯还不甘寂寞地在《不止不休》中客串煤矿老板,变现出他的力挺。
《不止不休》是王晶单独执导的处女作,不免感慨,现实题材电影也算后继有人。
回到影片故事。简单说,这是一部记者戏。记者片其实也算职场类型电影中的一类,你去看看,凡是不用坐班的职业,都有可能发展成一种职业类型片,律师、公关、销售、中介,还有记者,这些职业都方便通过他们的经历去反映复杂的社会。
但《不止不休》跟很多记者片也不一样,他关注记者本身,而不仅仅是记者身边发生的事。
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会不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因为我基本亲历了电影描述的年代,可以证明故事相当贴近真实。
一个初中毕业、工厂辞职的年轻人,怎么会想到去北京当记者?放在2000年左右,有点夸张但基本真实。
2000年前后,市场化报纸兴起,以民生新闻、揭黑调查新闻、财经新闻为主要卖点,这些报纸需要大量的年轻记者。当时社会把媒体和记者当做正义化身,遇到不平事会去报社投诉,报社门口常年蹲着各种表情痛苦或者愤懑的人,这样的环境让很多年轻人萌生当记者的梦想。
电影中的《京城时报》,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京华时报》,2001年创刊,2017年休刊,也曾红极一时。
我不是说《京华时报》就是《京城时报》,只是说当时有很多类似的报纸诞生,需要“能跑”的记者。
一度,“北漂”除了画家、歌手,还有很多记者,好一点的可以找旧楼房租一间,困顿的则只能住地下室。我曾采访当时央视最火的一位出镜记者,她也不过是租住在一幢老公寓楼里。
那些年,一线城市的记者圈有很多像韩东这样的小城青年,他们出身平凡家庭,甚至来自农村。他们大多不是名校生,因为这样的家庭考名校显然很难。
电影里还专门有一段揶揄北大毕业生太“听话”,是的,做调查记者其实不需要太高的学历,也不能太乖。当然,韩东初中学历应该是进不了报社的。
这些小城青年可能自己经济困顿却胸怀天下,他们不太考虑自己的生计,满脑子都是民众愁苦。他们对城市生活陌生,可能不会点咖啡,但他们坚信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离不开他们这样的人。
他们的信念是什么呢?大概就是电影里的台词:“这世上的事,哪一件跟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呢?”
电影中韩东涉及的几个新闻事件,也是真实发生的。
山西矿难,在21世纪初的那几年经常登上报纸头条,当时管理混乱,矿难发生后煤矿主为了逃避各种处罚、减小损失,会与遇难者家属“私了”。一次次“私了”以后,煤矿非法开采、管理混乱、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等现象继续存在,于是矿难又一次次发生。
2003年的一次矿难
黄江为了找到遇难者家属,向当地人打听哪个旅馆住满了。这个桥段,一定是得到了资深记者的指点。是的,当时我们的确是这么干的。我曾采访21世纪初某次空难,在当地也是问出租车司机哪个旅馆今天住满了人,然后摸进去,每个房间里都有“工作人员”陪着家属。
电影里还有一个乙肝歧视的故事,真实的背景是“乙肝斗士”雷闯。
雷闯是乙肝病毒携带者,2007年大二开始,雷闯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声,呼吁招生、就业中不能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后来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有所改善。
但结合电影设置的时间,我们还能看到另一个真实的新闻——孙志刚事件。
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
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并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救治站。
经过媒体不断的报道,真相被揭开。这个事件也推动了收容遣送条例的废止。
所以说,《不止不休》是一部有着记录作用的现实题材故事片,难得地唤起一段记忆,重温一下“新闻理想”。
那么后来,黄江和韩东会怎样?反正我知道的当年叱咤江湖的一些资深记者,投奔了互联网大厂。如果你今天看到某互联网大厂的Slogan特别有情怀,也许就出自他们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