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比不上印度神片?中国商业大片为何很难征服老外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崛起。
过去几十年可望而不可及的“文化输出”,如今正变的唾手可得。
东南亚满屏幕都是中国电视剧。
欧洲人张口就能唱《一剪梅》。
甚至还有国外男粉丝亲手打造菜刀要送给李子柒。
但是,在风光背后,依然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国人:
那就是中国的商业大片,为什么始终无法做到像好莱坞一样全球通吃?
一开始,人们发现是因为钱不够。
商业大片依赖大场面与特效,因此需要充足的预算保障。
23年前,上海电影制片厂背靠刚刚成立的国家数字特效基地,曾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CG特效大片《紧急迫降》。
电影《紧急迫降》
虽然纯电脑绘制加上模型特摄,让人眼前一亮。
但相比同时期的美国电影,它们依旧不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比如同一年美国拍摄的《完美风暴》,数码生成的滔天海啸就是彼时中国CG特效无法逾越的高山。
同一年美国拍摄的《完美风暴》
90年代,国产电影有千万投资已算大片。
可换算成美元,只有区区几百万。
2002张艺谋的《英雄》投资2亿多,放到好莱坞也只是一个中小成本的制作体量。
资本曾经是制约中国商业大片走向国际的最大障碍。
后来,我们钱多了。
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号称投资30亿人民币,拍《指环王》都够。
《流浪地球2》制作加宣发,也远远超过1亿美金。
《封神》
然而并没什么卵用。
2022年底,美国电影《阿凡达2》在中国内地取得了16.89亿人民币的票房。
几个月后,同样是科幻大片,中国的《流浪地球2》却在北美仅拿到500万美金票房,按现有汇率算,不到3500万人民币。
二者差距宛如鸿沟。
甚至都不如同期上映的印度电影《普什图人》首周末688万美元的票房多。
而中国内地商业大片在北美的票房天花板,至今依旧属于21年前《英雄》的5371万美元记录。
为什么我们的商业大片,就是无法征服除本国之外,包括欧洲、北美、日韩在内的几个世界主流电影市场呢?
自人类发明电影以来,大体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叫做艺术电影。
比如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全片内容几乎是: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大风吹,大风吹。
重复而“枯燥”,没几个人能看得下去。
再比如经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
天马行空的“故事”,沉闷与牛逼双飞。
这些电影是用来负责探索电影艺术与技法的。
所以绝大多数普通观众看不明白,自然也不会对它们产生太大共情。
《2001太空漫游》
而另外一种电影,则被称作商业类型片。
希望看的人越多越好。
比如新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以及施瓦辛格开着战斗机轰摩天楼的《真实的谎言》。
它们通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招式来吸引观众:
一是大场面层出不穷,特效拉满,极大满足猎奇心和刺激感。
电影《真实的谎言》
二是宣扬自己的主流价值观,赚取最大共情,影响更多人走进影院。
电影《独立日》美国总统号召对抗外星人
简单讲,商业大片属于一种大众文化产品。
具有潜移默化影响公众思维乃至生活方式的作用。
一个著名案例,刺杀美国总统里根的凶手约翰·欣克利,当年正是模仿了电影《出租车司机》男主角的刺杀行为,才做出这个“大胆举动”。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会对院线电影采取“核准制”而不是“注册制”的重要原因。
因为电影的潜在影响力其实比我们想象的都大,不“滤”一下,很容易看出问题。
由于商业类型片最核心的作用,是价值观传播,影响观影群体。
所以要想价值观传播效率高,就必须尽量与最多的观众建立共情。
恰好,好莱坞电影深谙此道。
他们通常把自己的价值体系,包裹在一个最具人类普遍共情的外壳下,扔向全世界。
而且一扔一个准。
电影《勇敢的心》
就像《流浪地球2》与《阿凡达2》的差别有多大?
相比好莱坞同类电影,《流浪地球2》拥有更张扬的民族情绪,更匹配当下中国民众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的心理诉求。
电影《流浪地球2》
透过国外烂番茄网一些专业影评人的差评就可以看到。
部分老外对影片中一点即燃的“战狼情节”颇有微词:
“强硬的民族情绪”
另一方面,《流浪地球2》也更强调集体价值观,个人对集体(人类、国家)的牺牲与奉献。
电影《流浪地球2》
而好莱坞电影则强调个人价值,个体牺牲往往与家庭和亲情挂钩。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同样是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
《流浪地球2》那段50岁以上各国航天员引爆核弹的戏,是大义凛然,最纯粹的的牺牲,非常高尚。
在好莱坞电影《绝世天劫》里,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男主角,虽然最后也是牺牲自己引爆核弹拯救地球。
但在这层弧光之上,还多了一层他作为父亲,替换“女婿”赴死,成全女儿的个人“杂念”。
也正是这个“杂念”,让他更像普通人而不是伟光正的英雄。
电影《绝世天劫》
同样,《阿凡达2》的注脚也是家庭亲情。
男主角杰克甚至为家人“抛弃”了整个部落。
种族之间的战争,最后也投射到了两个“家庭”之间的战斗上。
虽然家长里短很俗套,但动机多数人都能共情。
电影《阿凡达2》
包括《绝命毒师》这种中国主流价值观可能认为三观不正的美剧。
男主从化学老师到顶级毒枭,犯罪与私欲也是嫁接在家庭因素上的,有一个共情的支架:
他因为身患癌症,舍命一搏希望给家人留下大笔生活费、学费。
这种由个人价值延伸出来的家庭、亲情,往往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同情与认可。
美剧《绝命毒师》
另一个例子,是《战狼2》和《壮志凌云2》,中美两国的军事题材大片。
二者故事结构很像。
都是孤胆英雄,都有一段不堪回首深埋记忆的痛心往事。
最后也都通过军事任务完成了落魄英雄的逆袭与升华。
但《壮志凌云2》却把美军宣扬的价值观,隐藏在了男主角的情怀与个人悲情身后。
先立住角色,再利用观众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来代入共情。
反观《战狼2》就缺这样的巧劲,价值观表达过于直白。
把男主角的个人魅力,局限在武力值爆表和烘托民族情绪上。
“男人跟我走!”
电影《战狼2》
所以,我们的商业大片很难占领海外市场,并非价值观不正,相反我们的价值观比绝大多数国家同类电影都正。
但是,好莱坞在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时,更讨巧,更隐蔽,更潜移默化。
他们先找到人类最大的共情,再把观点嵌入其中。
就像《流浪地球2》与《阿凡达2》相比。
前者虽然令人感动,但是观众很难从主角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后者则把视角放的很小,让观众更能代入角色。
如果还不明白这个差别,我们可以看看今年突然爆红的张颂文。
过去反腐剧、扫黑剧里的反派基本都把一个坏字写在脸上,俗称脸谱化。
似乎他们天生恶贯满盈。
电视剧《罚罪》
电视剧《狂飙》
然而高启强从任人鱼肉,到草根崛起,相比伟光正的正面角色,反倒是更能激发观众共情。
看过的人都可以想想:究竟是安欣和我们普通人的共同点多,还是高启强呢?
电视剧《狂飙》
这就引出一个中国影视作品长期以来的痼疾——不注重角色的复杂性。
往往英雄没有瑕疵,坏蛋没有优点。
最极端的例子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样板戏”,好的纯粹、坏的绝对。
但人性复杂,是人就有多面性。
简单处理角色和故事,很容易让情感变得——空洞。
最后延伸到我们的商业大片上,就不太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唤起观众的共情。
你看同样是真实故事改编的机长空难题材。
《萨利机长》叙事和情感共振上,明显比《中国机长》高一个段位。
甚至连电影名你都能看出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都是“机长”,一个被冠以国名,一个是机长本尊名字。
虽然大众文化产品有输出价值观的作用。
可是一味高举高打“强行灌输”并不见得高效。
都说电影是现实生活的镜子。
这种过于功利,流于形式的文化创作方式,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全社会反思一下:
非黑即白不是真相,一体多面才是本源。
只有抓住人类文明的共情,中国的文艺作品才有机会在全球拓展更大的舞台。
实现我们“软实力”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
文/波鲁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下一篇:这些“女英雄”,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