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增加重点岗位人员核酸检测频次 “监测哨”加码收紧守住防疫大门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从阻击战、遭遇战到持久战,作为口岸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上海,新冠病毒疫情防控这根弦始终绷得紧、拉得长。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点工作中,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是打响与病毒斗争的主战场之一,人员密度高、流动性大,让院内防控工作的难度持续增加。在上海,127家发热门诊、225家发热哨点诊室作为最前沿、最灵敏的“监测哨”,构成更为坚强的屏障,不分昼夜地守护市民健康和城市安全。
近期,上海防疫线正进一步“加码”收紧。从核验“双码”、增加重点岗位人员核酸检测频次到优化市民就诊路径,本市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升级,守住防疫“大门”。
发热门诊哨点齐“升级”
“我们要始终关注疫情病毒传播的变化特点,举一反三,消除隐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介绍,在发热门诊原先的管控基础上,医院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岗位职责,“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始终强调医护人员进入发热门诊工作后,要做好个人防护。目前,我们提出,还需要时刻关注就诊患者的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陈尔真提到,“精准快速”是发热门诊的工作准绳,“患者进入发热门诊的玻璃门后,争分夺秒尽快诊断排查,才能确保其滞留时间不会过长。”为此,瑞金医院近期再次加强发热门诊能力建设,确保就诊患者1小时内出报告,“针对市民的核酸检测需求,我们临时又增加了两个窗口,尽量减少排队等待时间,近期日均检测量约2300人次,高峰期可达约2800人次。”
发热门诊是及时发现病例的第一道防线。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严格落实防疫要求,时刻警惕不松懈。坚守在发热门诊十几年的感染科主治医师张博佳说:“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都要裹成‘大白’,即使在空调房间里,脱下防护服浑身衣服也会湿透,我们早就习惯了。”看到他们大热天还要全副武装,不少患者会发自内心地说:“你们辛苦了!”
作为疫情监测最前沿,遍布全市社区的225家发热哨点诊室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入口处的预检比之前更为严格——原来患者只需要出示健康码、测体温、佩戴口罩即可入内,现在还需要出示行程卡。此外,询问病史也更加详细,比如会追问患者及其家人是否为机场、冷链等高风险职业从业人员。
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发热患者,哨点会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做到闭环管理。6月11日,正值广州发生疫情期间,一名“90后”小伙不知道自己发热,误打误撞来到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红外线测温仪“拦下”。得知他在1个月之内去过广州,中心立即与区卫健委联系,不一会儿,专门转运发热患者的救护车呼啸而来,将其转送至上级医院的发热门诊。所幸经过核酸检测,小伙最终被排除新冠肺炎可能。
精细化管理加强院感防控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入口处,一张提醒患者“先预约,后来院”的告示牌颇为醒目:“即日起,门诊实行全预约。”医务科副科长魏珏介绍,有看诊需求的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进行门诊预约,通过实名认证后,方可入院看病。预约后,还需填写流调信息,向工作人员出示后才能进入门诊大楼。在门诊入口处,医院还放置了红外线测温仪和“随申码”扫描仪,这意味着,市民们出示“随申码”的截图是行不通的,必须现场扫描检查。
还有些原本存在的院感防控薄弱点,近期被一一补上。魏珏说,为了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医院通过敲章和系腕带的方式区分患者和陪护,对患者要求必须进行核酸检测,出报告才能出门;在“非必要不陪护”的原则上,对高龄或虚弱的患者准许1人陪护,但对陪护加强管理,如诊区不随意走动或出入、不进输液区等,待患者诊疗结束后,方能同时离开。
管理好人,尤其是第三方工勤人员,是大型综合性医院防疫工作的重点难点。在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内团队协作成为互相鼓励督促的重点:医生护士与工勤人员一起参加交班讨论,指导工勤人员穿脱防护用品;在完成可接种人群100%疫苗接种后,针对不能接种的人员,做好“一人一册”健康档案管理,还由感染科医生和院感护士组成小组,为员工及家属提供必要的咨询和筛查服务。
在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毕芳芳介绍,由于社区的老年患者较多,中心特别增派志愿者协助他们使用手机,同时保留人工填写信息和健康承诺的方式,保证入院这一关在人性化的基础上不出差错。“在发热哨点这一关卡,我们实现专岗专人坐班制,每天上岗前,穿戴防护用品安排院感人员提醒督促,确保规范安全。”
杜绝产生麻痹思想
疫情暴发以来,医疗机构一线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紧张、高负荷工作状态,因此更需要杜绝因疲劳感而产生的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懈心态。
在瑞金医院发热门诊,4小时一班的排班制度确保医护人员足够休息。“每一位医护人员下班后,都需严格按照清洁标准洗漱,避免感染。”陈尔真介绍,除此之外,医院给予适当的津贴、餐饮保障与心理支持,让一线医护人员有充分营养、坚实后盾。
在十院,尽管发热门诊日常工作比较繁忙,但医护人员一般情况下能保证一周有两天休息,劳逸结合。为关心关爱防疫一线职工,十院每月开展精神文明评选活动,由各支部评选出数十位优秀医护人员、工勤人员,授予“最美医生”“最美护士”“门急诊服务小能手”“小算盘优秀服务窗口”“啄木鸟服务明星”等称号,表彰优秀员工,并给予一定奖励。
“其实,对院内一线抗疫人员的最基础关怀和保障,就是不断落实安全防护。”魏珏介绍,在同仁医院,全院内科系统力量被调动盘活,全力支援发热门诊,“近期每班增援多名人手,从而减轻发热门诊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强度,也减轻心理压力。”
四院副院长李晓光介绍,医院标准化感染楼作为虹口区唯一一家定点闭环管理医院,感染楼内的所有医护和工勤人员全部实行闭环管理,实行两周工作、两周休息的轮班制度,为确保院感安全,由区卫健委配备消杀机器人,减少人员接触。李晓光比喻道:“感染楼以‘平战结合’为导向,有点像‘变形金刚’,疫情来了有各种应对措施,疫情结束以后还能变回来。”
目前,遍布上海市的127家发热门诊、225家发热哨点诊室,正为市民们严密盯牢疫情走向。正如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柳所说,“我们多付出一分,患者和周边居民就能更安心一分。”在这双“眼”的帮助下,个人防护也不能落下。陈尔真呼吁,希望广大市民继续坚持“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共同为打赢持久战努力。
来源:解放日报
文章转载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 编辑:刘伟 更多资讯:http://news.shanghais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