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重新开馆展品“旧了”怎么办?上海科技馆馆长现场喊话了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活动现场图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9月18日报道:“AI时代,设备越来越先进,学习还重要吗?”“到底什么是科学?先进的技术背景下,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吗?”……作为2023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之一,“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日前迎来了第三期,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创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中国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苟利军一起,就科创教育发展、科创教育人才培养交换观点看法。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创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
谈到当代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始终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当技术越来越工具化、越来越“聪明”,学习是否还有必要?是否人人都能当科学家?谈及此处,吴国盛说:“仪器虽然日新月异,但依然只能服务于有准备的头脑。如果脑袋空空,那依然什么也发现不了,更别提当科学家了。”在吴国盛看来,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先进,但只能替代一些常规技术,而人类本身的创造力、开发力是无可取代的,“相反,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类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苟利军
对此,苟利军也表示认同:“正如兴趣和好奇心作为科学品质的关键性,如果一个自身没有特别大驱动力的人,即使拿到工具,能做的也只是解决一些问题,而非去做一些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而科学最关键的就是创新,做出新的从来没人想到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
科技发展的速度也让倪闽景颇有感触,甚至有些“焦虑”:“上海科技馆目前正在闭馆更新改造,两年后将焕新重归。我们最怕的是科技发展太快了,等到两年后重新开馆,观众们发现这些东西我们全都看过了,甚至自己家里就有……”
对此,吴国盛现场支招:“现在中国的科技馆缺少藏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跳过了一道环节,就是科学博物馆,而直接跳到了科学中心。没有藏品,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千馆一面’,只有有了收藏品,每个博物馆才是独一无二的。”吴国盛建议上海科技馆率先把藏品的问题突破,收集那些记录上海地区科技发展的一些重要物证。
听闻此番建议,倪闽景在现场立刻向观众们喊话:“你们家里有没有收藏什么科技宝贝?搬家的时候千万别扔,也许明年科技馆就要开始征集。大家若有什么特别好的建议和想法,也欢迎提出,希望两年以后科技馆再开放的时候,能让大家得到一个比较完美的科技馆,让孩子从小就爱上科学。”
上一篇:蹲点调研记·老社区来了新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