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试点打造人人共享的“数字新社区”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68岁的李阿婆一个人独居,由于“玩不转”智能手机,出门打车只能“扬招”。现在,家中电视升级了“电视出行”功能,打开电视机按下遥控器,即可呼叫出租车。这是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牵手上海电信,在部分居民家中试点的新服务,也是“数字新社区”落地的新体验。
数字化转型如何让社区生活更便捷?临汾路街道紧扣“时时为了人”这个目标,把生活数字化转型与居民体验紧密结合,为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提供更具温情的社区服务。
机器人“精通”上海话,化作老人生活“小助手”
“手机App我不会用,但电视界面很友好,屏幕更大,我看着也亲切,有兴趣学。”李阿婆对记者表示。
在临汾路街道家庭养老院样板间,记者也体验了一番——用遥控器点击屏幕上的“一键叫车”,上车点根据机顶盒位置自动定位。随后,一条出租车信息便发到手机上,整个过程仅需1分钟。李阿婆学得认真。在临汾路街道,老龄化程度超过40%,独居老人、纯老家庭不在少数。
“老人原居安老,重要的是过得舒适、体面。”临汾路380弄居委会主任征伟径已年过六旬,对于如何安老有切身体会,“我们现已组织社区老人到样板间体验这项服务,如果他们愿意,就能上门安装”。
样板间面积不大,却是各类养老新技术、新方案的“试验场”:智能洗衣机洗完衣服,晾衣架便自动下降,提醒老人晾晒;烟感、气感、一键呼叫SOS等“智能七件套”守护老人安全,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感应器报警后助老平台将立即呼叫紧急联系人、社区、民警;一款“精通”上海话的“养老数字伙伴”智能机器人,可以成为老人日常生活“小助手”,比如定时提醒、上传体检数据等。
数字便民“不打烊”,“全时段”方便上班族
“社区的服务和活动很丰富,但可惜晚上不开门。”这是上班族反映最多的问题。
在星城花苑小区,走进一间15平方米的橙色小屋,“一网通办”自助机、AI(人工智能)“一分钟诊所”、水电煤缴费一体机等一应俱全,且24小时“不打烊”。居民告诉记者,几个月前这儿还是一个废弃的垃圾箱房。空间被盘活后,这个不打烊的“数字小屋”方便了众多上班族。
走进小区,一辆蓝白相间的“无人早餐车”缓缓驶来,招手即停、扫码点餐。遇到人群还会提前减速,快速更改最优线路。刚从车上买到热气腾腾包子和豆浆的一位年轻白领告诉记者,它就在自家门口转悠,上班路上买份早餐,方便也不贵,“包子2.5元一个,豆浆一份1.5元”。
自去年以来,临汾路街道还打造了“临小二”线上服务平台,各类社区服务都可以通过平台预约。在临汾路375弄小区,居民活动室24小时开放。无论多晚,居民都可以在“临小二”系统上预约活动场所,到时凭密码打开活动室即可。以往去活动室都需要先找工作人员开门,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正好与之“完美错过”,如今他们也享受到了“全时段”的服务。
“年轻人走出家门,社区氛围一下活跃起来了。”社区工作者感叹。
社区食堂开在哪,“智慧大脑”来判断
打造“数字新社区”,关键要有“智慧大脑”。临汾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黛静介绍,街道将“社区云”数据,连同机关、居委13个业务应用系统中涉及居民的数据,统一沉淀在“民情日志”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拥有超过1000万条数据且实时更新的“数字有机体”。在“数字驾驶舱”智能算法支撑下,街道充分释放大数据红利,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临汾路街道现有3家社区食堂。是否需要新开食堂、在哪里开?在“数字驾驶舱”智能算法支持下,街道很快找到“盲区”,目前第四个社区食堂已在筹备中。
“这些数据的应用,使‘群众跑腿、人找服务’变为‘数据跑腿、服务找人’,精细化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陈黛静说。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 (时尚上海 潮流上海 流行上海 时尚流行上海www.nw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