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斗门,毋容置疑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唐建斗门,毋容置疑
(一)朱储斗门的历史又在被改写,意见纷纭。
1985年前后一段时间,我常到市文管处借阅有关绍兴的地方志,重要的内容常常摘录下来对比、整理。有一天,我发现以前经常说的“唐建斗门”,正在慢慢改写成“汉建斗门”。
后来一段时期,越城区大力提倡写村史镇志,当时斗门还没有划入越城区。我也写了一篇小文章去凑热闹,题目是《唐建斗门宋改闸》。这篇文章受到了斗门镇书记李秋根的关注。他找我聊了一下,希望我能帮助写写斗门史。
我顺便把“唐建”和“汉建”的这一问题向李书记征询意见,李书记再三叮嘱,再征集一些资料,不要急于下结论。
这时,一本重要的书出版了,它就是《绍兴丛书》,共由十大本组成。第一本共有二十种绍兴重要的地方志,其中有十四本方志提到朱储斗门的始建问题,无一例外地认为朱储斗门始建于唐,没有一本方志主张“汉建说”。
我又选定了25种重要而又普通的历史文献进行对照学习,发现1962年之前包括明末刘宗周、清胡天游、李慈铭的文章,皆持“唐建说”;1962年,陈桥驿在《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一文中开始以持疑的口吻提出“汉建说”,到1991年则完全肯定。
通过对比,我发现大约1962年以前的书大都采纳“唐建说”,1962年以后的书采用“汉建说”的日渐成了主流。
不过,改史是事实。你不信,你可以去查市志、县志。
(二)、五大常识:
很多“汉建说”者强调“共识”,我则偏重于关注“常识”。
常识一,我们必须清楚,鉴湖在哪里?朱储斗门在哪里?鉴湖在绍兴南面山区,斗门在绍兴北面大海边。鉴湖与斗门相距约11公里。很显然,朱储斗门不是鉴湖的一部分,朱储斗门不是鉴湖工程的一部分,朱储斗门不是鉴湖的配套工程。
常识二 :鉴湖的灌溉模式是自流灌溉。《嘉泰志》第十三卷明白说:“湖不高于田则不可引以灌溉”。在没有脚踏水车和抽水机的古代,低于田的内河水,很难用于灌溉。
常识三:古时绍兴有很多斗门,不同的斗门有不同的作用。水利界前辈姚汉卿先生说得好:斗门有鉴湖斗门和海塘斗门之分。很显然,朱储斗门是海塘斗门,不是鉴湖斗门。
常识四、曾巩《鉴湖图序》写到“六斗门”:柯山斗门、曹娥斗门、蒿口斗门、广陵斗门、新迳斗门、朱储斗门。五个是鉴湖斗门,一个是海塘斗门。绍兴清末的金石大家杜春生说:“考曾子固《鉴湖图序》所载,斗门凡六,朱储斗门非濒湖不计。”朱储斗门非濒湖不计,意即朱储斗门是海塘斗门而不是鉴湖斗门。杜春生一锤定音。
常识五、陈桥驿在《古玉山斗门移存碑记》说:“后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兴修鉴湖,于玉山与金鸡山间建玉山斗门,为全湖蓄泄枢纽。”不知为什么,陈先生常常把朱储斗门看作是鉴湖的一部分,认为朱储斗门是“全湖蓄泄枢纽”。这怎么可能?宋代沈绅说,朱储斗门节(制)的是“二县塘北之水”,“二县塘北”是山会平原,而不是鉴湖。
(三)、陈桥驿先生毕竟非等闲之辈,他为我们留下的多张鉴湖图,值得我们时常分析和学习,使我们了解了鉴湖与海湖的大致分界。但是陈先生把朱储斗门画在汉代的还不曾建海塘的海边(甚至是浅海中),实在令人大惊失色!
(四)、《嘉泰会稽志》卷九说,下马山在(山阴)县北二十七里。旧经云“秦始皇息驾于此。一名蝦山”。编者加按语说:“此山四面皆水,非息驾之所。”从这按语可知,在宋时嘉泰年间,下马山是犭央犭茶湖中的一岛。现在,下马山依然存在,我们可以想象,在汉代,梅山、杨望村、湖潮江、王相桥、菖蒲溇、大江沿、六山、牛头山等地,甚至还是浅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