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财经网,✅Shanghai经济网,Shanghai财经频道,上海商业新闻网,上海本地新闻媒体✅

您好,欢迎访问Shanghai上海财经新闻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走向和美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的启示

2022-05-25 22:24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频道:国内新闻 阅读: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财经动态,传播大沪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news.shanghaima.com/上海财经网欢迎您!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注:“走向和美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的启示”一文、选自:石中元.著《文苑抚撷趣——打捞我的笔墨生涯》、同心出版社、2014年7月1版。

走向和美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的启示

石中元撰写

目录

1.审视“还原论” 2.生态文明的整体观

3.有限的地球时代,需要生态价值化解人类社会的高风险

4.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学说

引言:《绿叶》杂志(2015年第4期)导读(摘录):“在本期与读者分享的文章中,著名环境保护作家石中元先生通过对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生态学家陈敏豪先生《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一书的解读,在客观分析还原论的功绩及局限性的基础上,向我们展现了生态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整体观。生态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

生态文化是探讨人在推进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思想、决策、行为和发展战略,使它们不要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给人类的制约性,不要超越这种制约性。当代社会缺损最严重的部分就是生态价值,当代世界的价值危机中,迫切需要的是生态价值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陈敏豪.著《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富有洞见性地指出:培根经验主义的自然观、笛卡尔崇尚分解的科学方法和牛顿力学的机械论,导致了还原主义在科学领域的盛行。陈先生在客观分析还原论的功绩及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整体观,认为生态整体观能够化解人类社会的高风险,并形成当代全球共同文明。

1.审视“还原论”

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还原论(或译为分割论)认为,万物均可通过分割成部分的途径了解其本质;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笛卡尔认为,如果一件事物过于复杂,以至于一下子难以解决,那么就可以将它分解成一些足够小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然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获得对复杂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这是还原论的通俗表达。

还原论是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主流哲学观。几百年来,培根经验主义的自然观、笛卡尔崇尚分解的科学方法和牛顿力学的机械论,导致了还原主义在科学领域的盛行,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了划分专业、学科的传统。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的经验归纳法,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牛顿以来,运用还原论方法研究自然,再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公理化演绎体系加以表达,成为科学研究的“标准操作”。在近代科学中,所有科学分支都以牛顿的力学理论为基石,用还原论方法来研究各自的对象,用公理化理论解释自然。无论是大量新基本粒子的发现认证,大爆炸学说的检验,还是各类化学药物的发明与临床验证,直至遗传工程,奔月工程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科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而这些科学理论无不是还原论方法的成功应用。

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如物理学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与概率方法,类比方法等等,均是还原论的具体运用。所谓科学方法,本质上就是还原论方法。所谓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研究中那种追求细致入微、理论与实际相互印证的精神,西方现代科学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桑塔菲研究所所长考温说过:“通向诺贝尔奖的堂皇之路通常是由还原论的方法开辟的。”

300年来,还原论方法已经延续到了社会科学中。例如,经济学利用分析工具,建立起一种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而心理学则成功地引入实验方法。科学哲学还原论的著名代表为德国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R.卡尔纳普,他应用还原论研究逻辑语言,将复杂的知识经验体系分解为简单的因素,认为科学规律等同于许多观察报告的组合。

“物质的无限可分”,使整个世界包括人类在内,都被还原成各种基本要素,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亚夸克、染色体……在还原论的引导下,专业越分越细、学科越来越繁复,学问被肢解为越来越小的知识碎片。这种状况导致了各种学科和专业都各自在自身狭窄知识的周围,筑起一道难以横向沟通的屏障,不同领域的人越来越难以交流和对话,甚至到了不可逾越的地步。这样一来,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被严重削弱,形成极大的社会内耗。常常是一个部门的成绩是以另一个部门蒙受更大损失为代价的。如毁林开荒,增加了农田,但减少了森林,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正因为如此,《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指出:还原主义是一种分裂现实的思维模式,它导致人们将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世界还原、拆卸、分解为各种独立存在的基本单位,也导致在物质技术方面颇有成就的人类在观念上将自己从所属的自然界中“拆卸”出来,作为其对立面而存在,不断企图对自然界实行“征服”、“统治”和“改造”,使文明演进和科学发展走向畸形,使人类陷于空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这是一个令人忧伤的巨大谬误!

2.生态文明的整体观

20世纪中晚期,当大自然逐渐开始报复人类的时候,兴起了反对“还原论”的“整体论”。整体论认为,应该以整体的系统论观点来考察事物。比如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将机器拆散成一个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整体论者不拆散机器,了解的是系统的整体功能,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于是,一种以有机论、非决定论、混沌、熵理论为基础的复杂巨系统的科学范式日渐成型,用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社会的复杂性。

整体论是西方百年来少数杰出科学家对还原论(分割论)哲学观的反思,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是东方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医认为,人体阴阳的失衡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解决的办法是恢复它原来的平衡,而不是把某一方消灭──事物是在互相制约中达到平衡的。再如“天人合一”说,是对人和自然的终极意义的最佳表述。钱穆先生称,认识到中国古人“天人合一”观的伟大,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大体悟”,是自己晚年“对学术的大贡献”(《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于《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地、人的整体性,与一切有情、无情物种和光同尘。

《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指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世界是靠着地球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把所有的万事万物串接到一起,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种“胸怀全球、放眼宇宙;把天、地、人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立场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全球意识(石中元著《我们的未来和人类世界化——话说全球意识》、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

因此,人类最大的能动性就是如何从根本上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性。生态学促使人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从整体上协调好人类与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个世界才能山青水绿、天蓝洁净,人类社会才会生存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

3.有限的地球时代,需要生态价值化解人类社会的高风险

怎样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决策,规避和遏制人类未来的不确定的变数?技术发展不是出路,重建生态价值才有希望。重读《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仍能获得有益的启示。

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性高风险社会。这些高风险既有“人祸”,如战争、暴力、污染、疾病传染等;也有自然原因导致的如洪水、旱灾、雪灾、地震、海啸等灾难。中国社会正处于“时空压缩”型加速转型期,存在多元化、复杂化的转型风险,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全球性生态问题。

反思现代危机的根源,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还原论的阴影。“效率、速度”高于一切,给人们造成一种竞争的紧张氛围和心理压力,使人生陷入了没完没了的拼命与焦虑;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放纵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差异崇拜已成为现代社会风尚──崇尚财富,崇尚成功,崇尚名人,金钱和现代技术正在消解和掏空人们活着的意义。在物质日益丰富、社会网络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惶惑不安,抑郁症、失眠症、精神分裂症……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危机。正像余英时先生言:“今天西方的危机正在动而不能静,进而不能止,富而不能安,乱而不能定”。而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毁灭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是这种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必然结果。

当代社会缺损最严重的部分就是生态价值,当代世界的价值危机中,急迫需要的是生态价值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减少西方价值的负面冲击,努力寻求一种新的替代价值,正在成为全人类努力的方向。西方价值的本质是发展,而东方价值的本质是节制。节制更接近自然。节制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有秩序的生存方式。现代文明的绝望使人类注定要回到东方价值,或者说:重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相结合的当代价值观。

4.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学说

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生态学家陈敏豪先生,在人类生态领域留下了浓重的印记。陈先生虽说2009年去逝,但先生著的《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等多部有关生态学研究的大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1984年陈敏豪先生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从事于生态学的研究和讲课。他生前长期致力于生态文化、人类生态学以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1992年,陈先生就国际间污染输出问题致联合国秘书长的公开信《天下一家:生态无国界》(该信被转交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及 1994年,陈先生致诺贝尔委员会的公开信《造福人类是诺贝尔遗嘱的灵魂》(该信建议调整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和科学奖评奖条件等),曾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1988年12月,他编著的《人类生态学:—种面向未来世界的文化》出版,这是中国最早探索人类生态学的专著之一。1995年12月,武汉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这是一本站在学术前沿的著作;这是一本读者喜闻乐见的,普及生态科学的读物。此书出版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森林与人类》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或转载、或摘要,并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是全国图书评奖中的最高奖励,体现和代表中国出版水平的高质量学术著作。

上世纪80年代,陈先生将生态学的发展对文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变化,纳入了他的教学科研内容。当时,从事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之间关系的研究者,只有他一个人。先生曾用“孤独”二字形容自己的学术生涯。

经过几十年的启蒙、论争,人类生态科学现在走向了社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党的十七大“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来后,给环境与人类的和美发展带来了希望。“靠一个学者孤军奋战的时代,应该是终结的时候了”。

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发展观。生态价值观要求:地球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多样性神圣不可侵犯;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生态和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写道,生态文化是探讨人在推进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思想、决策、行为和发展战略,使它们不要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给人类的制约性,不要超越这种制约性。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非常深刻的内在亲和性和一致性,它们相互间是不可分割的……承认和尊重多样性的价值,这是生态学的灵魂;如果生态学也搞起唯我独尊来了,那它自己也就该灭亡了。

陈敏豪先生生前在他的书中写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的是绿满天涯的地球,不是污秽、荒凉世界中的几片小小绿洲。”先生在书中描绘的生态文明的美好前景,我们正在实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注:此文载《绿叶》杂志2015年第4期)

本文地址: http://caijing.shanghaima.com/guonei/3284.html
严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上海财经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上海财经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3455677927@qq.com)删除!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新闻网|上海财经网电子版官网|上海财经网电子版阅读|上海财经大学网站|上海财经媒体|上海财政局网站|上海报业集团|上海财经网专栏|上海财经网东方财经|投诉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网有哪些内容|上海财经网在哪里看|上海财经网地址|上海财经网新版上线|上海财经网新浪博客|上海财经网新闻频道|上海财经杂志|上海财经网APP|上海财经网记者新闻采访|

上一篇:石中元:绿色文学纵横谈

下一篇:91旺财兑付消息,2022全新兑付方案来了回款日子还远吗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Shanghai财经网,✅Shanghai经济网,Shanghai财经频道,上海商业新闻网,上海本地新闻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