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里的终极悬念  李晓川,他是谁?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热播悬疑剧《他是谁》虽大结局,但余热未尽……观众跟着张译饰演的警察卫国平猜了24集“他是谁”,当蒋广善作为割喉案的终极悬念被揭晓时,剧迷还是抽了一口气,哦,原来是他!
面对“蒋广善”这张脸,心细的观众可能会感觉有点眼熟,但又不敢确认。那个《长安十二时辰》里儒雅仗义的祝慈是他吗?那个《山海情》里满口空话套话、大搞形式主义的麻副县长是他吗?那个《十全九美》里长发搞怪、说着云南方言的乌卡卡是他吗?那个《警察荣誉》里热心善良的社区民警张志杰是他吗……没错,隐藏在这些生动面孔背后的人都是他!
他,就是戏比人红的演员——李晓川。
4月6日,山西晚报记者专访了这个业内低调冷静的“变色龙”演员,听他畅谈《他是谁》背后的故事。
《小红花》里的吃外卖大叔 几秒戏演技封神哭成热搜第一
在《他是谁》里的蒋广善广受大众关注之前,李晓川其实还有一次非常出圈的爆火,他曾凭借几秒的戏份就登上了热搜榜的第一。
那是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简称《小红花》)里的一段非常短的过场戏,他饰演的是一个女儿患癌去世的父亲老吕。戏份少得可怜,据说只有四场戏的情况下,正片里还被删了一场。但李晓川的那场哭戏却成为了刻在很多观众心中最经典的镜头。
女儿患癌后,父亲几乎付出了一切,但奇迹却没发生。当他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神情恍惚地走出医院,默然瘫坐在街边,这时外卖员送来一份牛肉饭,是男主以“女儿”身份为他点的。他颤抖着打开,终于绷不住,从一个大男人的隐忍到泣不成声、嚎啕大哭,混着泪吃完了“来自天堂的女儿”送来的饭……
当这个片段被网友做成短视频后,瞬时引爆全网,观众的心被狠狠戳痛了,即使没有看过电影完整版,也能深深共情,很快这段演技炸裂的表演就登顶了热搜榜。但可惜的是,观众只记住了“《小红花》里吃外卖的大叔”,却没能记住演员李晓川。
其实剧外的李晓川1978年出生,出演《小红花》时不过40岁出头,和大叔还有一些距离,但也许这就是好演员的境界,只为角色而活,安心做个“剧抛脸”。
记者问他怎么才能演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他说得很淡然:“其实我觉得演什么像什么是演员的基本要求,一个入门槛儿的基本要求。其次就是在创作的时候,不能有杂念,千万不要想我这角色戏份少、我这角色不重要、我这个钱挣得少、我被人忽视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所有让观众记住的角色,在创作的时候都是忘我的。”
接受《他是谁》的导演邀请 开始以为演警察不料成最大反派
说起这次接手《他是谁》并出演最大的反派蒋广善,李晓川说最初他自己还闹了个误会,“因为这个戏的导演鲍成志,我们在《警察荣誉》的时候合作过,那部戏我演警察,所以他后来筹备这个戏找我的时候,我当时以为还是演警察。”没想到,他一下就站到了警察的对立面。
对于这次出演一个变态坏人,李晓川倒是没什么负担,甚至驾轻就熟,“因为我早期演坏人确实比较多,基本都是反派。然后我一直特别想演一个警察,这个梦想怀揣多年之后,由丁黑导演和鲍导帮我实现了,那就是《警察荣誉》里的社区民警。然后等鲍导再筹备戏的时候,一听又是破案的,我以为又是一警察的角色。但是后来没想到,看那个剧本大纲的时候,竟然是隐藏这么深的一个反面角色。”他就毅然接下来。
至于导演为什么会找到他来演这个终极反派,李晓川自嘲道:“这太明显了,因为我是属于其貌不扬的那种人。”但他对出演“坏人”有自己的清晰理解:“我一直不觉得好人坏人要脸上挂相去演。”
问到角色的挑战,他说:“每接到一个人物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但又都不是很大的挑战。演员的创作其实是很辛苦的,这个辛苦不是体力上的辛苦,而是真的要用心,把心掏出来给观众以心换心,我觉得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信念。”
接触心理学为角色做准备 蒋广善是“全能自恋型人格”
创造一个人物,能在荧屏上立得住,还要被观众接受,其实并非易事。
为了这个角色,李晓川没少琢磨。“我觉得,蒋广善这个人物和之前的不太一样。他的质感还要再平实一些,因为他在生活中就是很普通的,类似于路人甲乙丙丁的角色,你很难发现他,所以我想让他更真实一些。”他一开始就为角色定了调子。
“从我接了蒋广善这个角色,就没有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他是一个变态。人性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你要去挖掘这个角色为什么会有那么深层的人性的恶,这确实需要花一些工夫。”李晓川说。
对于是否有特别的前期准备,李晓川说得平实:“关于这个准备工作,其实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因为像这样的人物,在生活中不太可能接触到,光靠想象也肯定是不行的。平时我会有一搭没一搭看很多犯罪的纪实、法治类节目,从节目里面去观察和揣摩这一类型人的心理状态。”
除此之外,李晓川还特别学习了心理学。“我用心理学的办法来分析人物,蒋广善他不是简单反社会人格,他在最后有一段台词,说自己被欺负、被看不起。光看这两句,其实可能大家会觉得这太简单了,好像坏人出来都是说那么简单两句话,但因为我要去琢磨这个角色,就会想得更丰富一点,结合心理学的办法去解读这个角色。他其实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心理学上应该是划分为全能自恋型人格。”
接着,记者就听到了一堂心理学课。“蒋广善这种人,如果他控制得比较好,他的恶可以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如果失控了,他就会觉得可以去掌控别人的命运,因为他觉得自己非常不错。为什么他会觉得自己非常不错?因为他从小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在这种时候,他的心理就会有一个反作用力,就是让自己变得自大,觉得只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自大的反面其实映射着脆弱的低自尊,所以长此以往,他就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扭曲。当然这个是从我个人认知和对于角色的理解出发,可能并不一定准确。”
回忆和张译的两三次交锋 好的表演是呲出生活的毛边儿
《他是谁》里,李晓川和很多不错的演员合作,才有了这部作品的口碑。
“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在我餐馆里边的几场戏,一个是警察一块儿来我这儿吃饭,那好像是我去剧组拍的第一场戏,也是蒋广善的出场。当时我还不认识范磊老师,《他是谁》是我们第一次合作,然后今年我俩又在一个剧组。他就跟我说,‘你知道吗,《他是谁》饭馆儿那场戏,第一次看见你,以为你就是特约请来串戏来了。’我觉得我挺开心听到这句话,因为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我就想在那个剧组把自己变成一个毫不起眼的人,让所有对手都不觉得我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很重要的人物,我觉得那样就对了。”
“再然后,就是和张译老师的两三次交锋,其实每一次都有演员之间的碰撞,包括左右换手写那个传呼号。拍摄时我们要找一个办法,让这个蒋广善感觉像是露了个马脚,但掩饰得又挺好。
其实这些都是在现场我们和导演一起创作的。包括他(张译)后来到餐馆闹钟响了,本来那个闹钟是提醒我要去弄聂小雨的,然后我说:这就是在提醒我要去医院了。这些小细节(的呈现),都是我们当时想的,想把一些本来剧本当中比较戏剧化的环节,融入到不起眼的琐碎小事里。”
“渐渐你会发现其实演员在镜头前表演,越来越生活化了。这个创作是充分理性思考之后完全感性的表达,你们看到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叫毛边儿,就是这个戏演得不能太工整,要让他呲边儿,要让他有生活的质感,任何一个眼神、任何一个呼吸、任何一个小道具,其实都是演员或者导演,一起创作添加的。”
接角色好像开盲盒 接下来的安排就是好好过日子
从《他是谁》中走出来,因蒋广善被更多的观众熟知后,李晓川的未来怎么打算?
对此,他说得很轻松,首先他依然认为,和之前的众多角色一样,蒋广善这个面孔也并不会被观众记住太久,他甚至完全不担心自己有冯远征版“安嘉和”与李明启版“容嬷嬷”遭遇的困扰。“我完全没有负担,因为见过生活中的我和这个人物反差挺大的。而且我现在,真不想让大家一眼便认出是谁,我反倒有压力,觉得不太好。”
说到未来想演的角色,他说:“我觉得这些年我好像都是一个开盲盒的感觉,我也不知道下一个角色是什么,我也不去预期下一个是什么样的类型,所以来什么角色,还是自己过自己的这一关,问自己合不合适去演?在我生命的体验里有没有这个人物的特性?反正我觉得,演员就是永远要把自己当成个小孩子一样好奇,任何一个动作、冲突、小事件,都要充满好奇心去观察体会,总之演员学什么都不浪费。”
问到他接下来的安排,李晓川给了山西晚报记者一个特别赞的回答:“好好过日子,这是最好的安排!”
山西晚报记者 范璐
晋ICP备20041003关于我们 |员工查询 |用户注册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论坛交流新闻热线:0351-4281494 媒体合作:0351-4281475 广告投放:0351-428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