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为什么要有“少女感”?70后川籍女教授反问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他们不是初婚,即使是相识时,也已经不可能有太过浓醇的甜蜜,一切都是淡淡的,所谓的半糖状态。”4月9日晚,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骆平携新作《半糖时刻》在建投书局浦江店与出版人、作家黄昱宁,作家小白展开一场对话。
谈及书名灵感由来,骆平介绍,《半糖时刻》是其“高知女性”系列第二本,与第一本《过午不食》一样,书名与饮食有关。《过午不食》说的是人类无论是饮食还是其他欲望,到了一定年龄或一定程度,需要有克制、有分寸、有火候的把握。怎样的分寸?怎样的火候?怎样的把握?《半糖时刻》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年轻时或许需要“全糖”,越甜越好,有了一定阅历,“半糖”、温淡的状态刚刚好。
黄昱宁说,书里很多细节、反映的生态环境非常真实,看得出生活的痕迹,比如小说一开始就是一场二婚家庭的婚礼,女主人公作为新娘的继母,既不能不出现,又不能出现在主桌上。故事开始是一个经历过很多挫折、彼此关系已经达到平衡的家庭,故事结尾,人物之间的关系依旧是平衡的,只是经过了一段插曲。读者会发现,这个家庭中的夫妻不能说没有感情,但又充斥着精密、恰到好处的计算。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背负着家庭的“前世今生”,婚姻之中,关系错综复杂。
小白认为,《半糖时刻》除了讲婚姻、情感,还有更多面向,比如学院小说、关于女性主义细腻的情感分析,有超越情感、婚姻的更复杂的东西。
骆平认可两位作家的评价,“《过午不食》《半糖时刻》都是通过情感、家庭的表达,探索人性更深处”。对很多人调侃“中年夫妻最后活成了兄弟”的说法,骆平并不觉得“悲哀”,“婚姻状态中的两个人更理智地看待彼此,更理性地面对生活中共同承担的职责。彼此从狂热的情感中冷静下来,一起面对,一起经历,一起扛住艰辛的同时分享喜悦,恰恰是一种更圆满的状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评价《半糖时刻》,“中年女性的情感方程,是青春与残年的量子纠缠,也是释放和锁守的力学平衡,骆平的知识分子书写,直接突入这个女性元宇宙,既有兵不血刃的不动声色,也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壮阔”。在黄昱宁看来,文学、影视作品中往往存在对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前些年,中年女演员没有合适的戏演就成了一个话题。
“中年女性的代名词好像就是母亲。与此同时,网上还有个新词汇叫‘中年少女’,我也特别不喜欢。很多人讨论‘中年女性如何有少女感’,我想反问,为什么中年女性需要有少女感呢?”骆平说,“中年女性的美,属于中年的阅历、知识积淀下来的思想层面的美,还远远没有被看见。我写这些文本,是希望它能被看见。”
《半糖时刻》里有一句话,是骆平对中年女性情感状态做的注解:“中年女性既是有情的,也是无情的”。“‘有情’是指终其一生,女性都有产生新情感的权利和契机。‘无情’是说到了一定的人生积累状态,女性生命的宽度、广度、厚度都大大超越了青年时期,情感生活在生命中所占据的比例会越来越小,这是一种‘无情’。另一种‘无情’是指中年女性更善于把控自己的情感走向。”
骆平是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在大学工作20余年,高校生活成为她的创作源泉。“生活与文学,原本就是世间最近的距离,阻碍它们的不是想象力的贫瘠,而往往在于视野与深度的缺席。”骆平说,“高校还有很多没被我发掘和关注到的领域。我会一边工作,一边做潜伏在高校中的写作者,慢慢挖掘,慢慢写给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