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民生访谈”开播!养老、婚登、困境儿童保护问题全记录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4月10日,“2023上海民生访谈”开启,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做客首期节目。新李 摄
两个小时的民生访谈,促使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把4个问题带回去研究,关于适老化改造、“爬楼梯”申请、康复辅具租赁、社区食堂菜品,大部分是打电话到“民生访谈”节目的阿姨爷叔身上实际发生的难题。
其中数彭浦新村街道的陈阿姨最激动。“社区食堂的老年餐14块钱一客,那个油我看是直接烧好淋上去的,油太大了,去医院体检出来都不好了!”上午十点多钟,陈阿姨把电话拨进节目,语速很快,“咸也咸的咧要命!”
“您放心,我们一定去现场调研看看,也根据老年人的饮食、口味对菜品进一步优化。”蒋蕊说。挂上电话后,蒋蕊和主持人海波认真地探讨,“实话说,社区食堂的菜口味,众口难调,也蛮像我们的工作,要规范,又要便民。”蒋蕊记了一笔,“提醒我们了,社区食堂的标准规范要抓紧制定,回去要办。”
4月10日,“2023上海民生访谈”开启,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做客首期节目。养老、婚姻登记、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救助、社区治理,蒋蕊把相关问题一个个讲下来。“走下去都是办法。”两个小时的访谈中,这句话出现了3次。
养老机构如今可以自由出入了吗,“乙类乙管”后管理工作怎么做?婚姻登记实现全市通办后,跨省办理是否列在议程上?养老护理员队伍如何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床位等接下来如何建设才能应对更深化的老龄化现状?适老化改造情况如何?
记者注意到,养老问题占了访谈的更大比重。4月8日《第一财经》发布的千人大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受访者从40岁就开始研究养老问题,“我感觉压力更大了,当然这更是动力。”蒋蕊说,“也希望来自各方的力量和资源能够加入,我们一起想更多的点子。”
她直言,比如适老化改造中,因为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实际落地进程没法很快,虽然已经改造了1.3万户,但仍难以覆盖2.3万多的申请户数,“服务商和服务团队仍有缺口,希望相关供应商能够加入进来,一起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相信这也会是一个有市场空间的项目。”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右)做客“2023上海民生访谈”
【以下为整理的11个问答】
一、为老助餐相关服务可在“老食惠”上查看
问:我们很多网友会问说,家附近哪里有长者食堂?早餐、午餐、晚餐都有吗?
答:上海市民政局开通了一个公众号包括小程序叫“老食惠”,是上海话“很实惠”的谐音。公众号上公布了目前全市已经建成的305家社区长者食堂,提供了食堂位置查询、提供哪顿餐食、菜品信息、服务信息等。但这只是1.0版,接下来会对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做进一步完善。非常期待它未来能上线线上订餐、餐饮点评等服务,这样对我们工作也能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长者食堂的诞生本身也是上海加强调查研究的结果。上海的助餐工作起步很早,2007、2008年已经在做老年助餐点,但是到2018年左右还是收到很多市民群众对老年助餐工作的一些想法,当时市委提出大调研,所以经那一轮调研发现,经过十年发展之后老年助餐工作又有了新的需求,人们对助餐点的可及性、便利性,以及餐品的丰富度、价格等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重新设想社区长者食堂的概念。我们以长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但是又不限于长者,他们可以带着孩子、年轻人来,把这里变成一种社区交往的交流场所,以此帮助老年人走出家门,获得身心健康。
二、养老机构恢复探视了吗?传染病防控情况如何?
问:“乙类乙管”后,上海养老机构恢复探视了吗?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养老机构对传染病的防治、防控是否比以前更有经验?
答:我自己近期也到养老机构去看了,很欣慰,养老机构的进出、家属的探视都已恢复常态。
经过这几年,一些好的做法事实上是被固化了下来,养老机构也继续做好了相关传染性疾病预防处置工作:比如明确相应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指导,保持养老机构就医绿色通道畅通;做好药品、物资等应急储备工作;落实“四早”要求,对机构内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人员及时做好转移隔离等工作。
一旦发现老年人出现流感和诺如病毒感染等症状,按照疾控部门相关要求做好院内处置,第一时间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区民政局报告,并在医疗机构专业指导下做好救治工作。
现在本市要求对进入养老机构的人员还是要进行实名登记,测量体温并询问健康状况,但不再查验核酸和抗原检测结果了。机构因管理需要,我们还是鼓励实施家属探视预约制,但要尽可能保障探视时间,满足家属探视要求,做好探视服务。
三、中心城区和郊区养老资源不平衡,仍需搭建平台
问:我们了解到,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养老床位供需可能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差异,中心城市的养老床位相对郊区而言还是比较紧张,在平衡相关资源方面有没有规划或者应对措施?
答:总体来看,中心城区养老床位入住率相对比较高,有一些养老院比如说每次监测、成绩非常好的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非常高,甚至一床难求,但是郊区一些地区养老机构总体入住率不太高,这个跟整体郊区居民的老年人意愿,比如是不是愿意选择入住到养老机构去,是有关的。
坦白说,我们想是不是可以引导中心城区的老年人到郊区城区去?但这就带来了交通问题,以及郊区养老机构周边有没有配备相应的医疗机构,这两个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中心城区的老年人到郊区的养老机构去入住的选择意愿。但不管怎么样,从市级层面,我们还是要搭建平台,给大家更多选择,并且致力于打破老年人这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不了解问题。
四、养老床位和家庭照护床位建设仍在推进中
问:上海的养老床位设施等怎么建设?针对有的家庭两位老人情况不一,比如一人失能一人尚健康的情况,怎么将两位老人进行协调照顾?
答:我们已经达到550万的老年人口,未来预计在2030—2035年之间上海会进一步到达高峰且,越到高龄之后需要专业照料的需求可能会越大。所以我们也在未雨绸缪,包括早点规划、早点拿地,或者就现有设施进行改造。
每年的市政府民心工程、实事项目里都有养老床位等设施的建设,今年我们将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并改善2000张认知障碍床位。事实上,我们每年都把它纳入到市政府的实事项目,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建成17.8万张养老床位。很高兴的是,我们到2022年底,现有的养老床位已经达到17万张,所以对“十四五”期间的目标有信心。
另外,针对“一老养一老,一老伴一老”的情况,有一种新的选择叫家庭照护床位,已在部分区开展试点,比如静安、黄浦、徐汇区等。家庭照护床位,顾名思义,就是在家庭中起到照护作用,相当于把养老机构的床位搬到家里,由养老机构派出专业的团队,把服务延伸到家中,让老年人在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中的前提下,也可以享受到类似于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当然这需要对他的家庭做一些适当的改造,比如配置一张移动护理床、红外感应监测等,这个养老机构都会根据他家庭的布局进行配置。
受疫情的影响,前几年我们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家庭照护床位,目前全市大概开设了一两千张床位,后面我们仍有进一步推广的计划。目前在接受这项服务的家庭中,好评度还是很高的。
五、养老行业人才建设:拔尖、加强监管乱象
问:养老行业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员,如何提升养老护理员的素养?针对之前爆出的一些养老护理员招工乱象,如何做好监管工作?
答:发展整个养老服务过程当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上个星期五我们举办了2022年度上海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的颁奖礼,在上海市人社局的支持下,首批认定了全市第一批21名高级技师,这是上海6万多名养老护理员队伍当中最优秀的人才,相当于副高的职称。
上海推进吸引人才大的政策当中,也已经把养老服务也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他们拿到了职称或获得比赛奖项以后,可以为落户加分。我们事实上也已经有这样的落户案例。我们希望有更多有志于养老服务行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这个领域,并且安心在这个领域当中不断地成长进步。
针对护理员招工乱象以及培训成为了营利工具的情况,我想这里面确实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一开始进入时不知道有什么样的门槛。今年年初看到相关报道之后,民政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做出了改进。
一方面对各个区以及所有养老服务机构都下发相关的工作提示,要求养老服务机构和劳务中介公司进行合作、招聘养老护理员的过程当中,绝不可以借用招聘之名强行推销或者强行进行培训,事实上养老服务机构在招聘养老护理员之后,也会专门安排资深的养老护理员进行带教;人社部门也有相关的政策,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可以获得相应的培训补贴。我们在上海养老服务平台网站上专门开设了人才服务的板块,大家也可以登录查询政策。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建了一个全市养老护理员信息系统,对内我们要知道所有养老护理员的基本情况,对外面向公众,大家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查询自己所想了解的护理员,在不妨碍隐私的情况下查询到这个护理员的资质情况等,这样可以让需要护理员的市民安心。
六、适老化改造,希望有更多服务商加入进来
问:如今适老化改造也是老年人很关心的话题,这方面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答:对我们来讲在标准之外更多要强调针对性,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真正站在居民群众的立场上、站在他们的需求上去做改造。
目前,全市已经改造了1.3万户,但申请的人数事实上是达到了2.3万多,群众的需求很大。坦白说现在我们供应商不够,所以也希望更多供应商、服务商能加入到这个平台中,对供应商来说其实也是尽社会责任,且这里也是有一定市场空间的。希望我们能拓展更多的服务商、服务团队,同时优化更多的品种,也使我们的运作机制更加优化和流畅。
七、今年将出台推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政策
问:康复辅具的租赁方面,有新的动向吗?
答:去年“民生访谈”节目中,有市民来电对康复辅具的社区租赁政策提出了建议,回去以后我们对这个政策进行了优化和完善。
今年我们会出台推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的政策,对康复辅具的品种、补贴的对象、机制有进一步的拓展,希望更多康复辅具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不仅仅给残疾人、老年人,也是给临时阶段性有需要的市民朋友提供一些帮助,帮助他们改善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八、打造更多“微日托”“微助残”,为老服务更可及
问:社区为老服务综合体,或者说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方面,如何进一步打造老年人家门口的服务点?
答:前几年经过我们的大力推进,每个社区要有社区为老服务的综合体,现在已经实现了面上的全覆盖,但我想还不够,有些老人步行到街道的综合为老服务场所可能还是需要15、20分钟这样。今年及今后几年,我们会在进一步织密网上下功夫,推出很多家门口的服务站,比如家门口的“微日托”、家门口的“微助餐”等,使为老服务点的可及性进一步加强。
这方面,每个区都在做探索,比如说徐汇区有“生活盒子”,杨浦区有“睦邻小站”,都非常好,我们鼓励各个区因地制宜拓展自己为民服务的品牌。
九、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能否实现?
问:2022年,上海实现了婚姻登记跨区通办,那么跨省通办有可能实现吗?
答:去年9月1日,我们实现了跨区婚姻登记的试点,从民政部门的角度,我们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我们愿意改进我们的工作,给大家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
本市有大量户籍不是上海但已经在上海生活、居住相当长时间的青年人,婚姻登记的跨省通办迟早是方向。有了去年全市通办的工作经验和基础之后,我们有信心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跨省通办涉及到全国层面婚姻登记系统的联网等,数据要比对、要纳入到全国统一的节奏,民政部正在研究相关工作方案,我们已经积极申请纳入其中。明年应该会给大家新的消息。
包括婚姻登记的仪式感,怎么样布置既庄重又温馨,我们回去也会再想想。
十、居委儿童主任,加强对困境儿童的保护
问:我们说民政工作很重要的是“一老一小”,对困境儿童的保护,我们有哪些措施?
答:三类困境儿童,我们说是家庭贫困、自身残疾、监护缺失,第三类监护缺失可能更难发现一点。那么我们每一个居委会都设了儿童主任,职责就是走家串户,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报告,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做出应急的特别保护方案。
《民法典》上明确,民政部门要承担起国家监护的职责,对特定的监护缺失、监护不当的未成年人,要确保孩子利益最大化,为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在上海,我们一方面提供基本生活费,为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目前标准是每个月1900元,现在正在和相关部门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物价水平,再予以调整和完善。
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需要陪伴、关心,需要心灵的成长,所以我们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家整合起来,比如“邻家妈妈”,这是由妇联发起,我们共同开展的项目。社区里面有很多有爱心的女士,比如隔壁邻居家的阿姨,把社区当中陷入到困境中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提供关心,这很令人感动。
包括前几天“孤独症日”,我们也希望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很多区正在进行积极探索,特别是闵行区,区委区政府率先推动构建服务体系,在区级层面建立了关爱中心,在街镇层面建立了分中心,形成一种体系,为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提供辅导和帮助。
十一、社区治理:打造沿街面的居委会
问:民政部门要承担对特殊群众的关爱责任,但最后很多的问题落点是在社区,因此民政部门另外一项重要的职能是推进社区治理,这方面有什么新的开展方式或实践经验吗?
答:其实居委就是联系党和政府、和群众之间最好的桥梁,因此其工作压力很大、任务很重。每个居委都在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我想介绍一个情况。
有一些区、居委在积极做出探索,把办公场所从原来在小区里面都搬到沿街面、马路边。如此,不仅减少办公空间,居委会不再是一个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而且能成为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场所。现在很多区非常支持拿出沿街面的房屋提供给居委会。走下去都是办法。我们非常鼓励沉浸式办公,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干什么,居民都看得到。居民要联系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随时都能联系上。
现在这个工作在徐汇全覆盖了,上海其他区也在朝前推,我们希望用今后一段时间真正把这个模式覆盖下去,这是真正的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