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是黄实线,无处下脚?沪人大代表:非高峰时段买杯咖啡能否停会儿车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买杯咖啡,市民能否在街边短暂停个车?一年前,市人大代表施政提交了一份建议,在她看来,在非高峰时段、非主干道的沿街小马路,如果能为车辆临时停靠“开口子”,不仅能提高车位周转率,也有助于增添街面的烟火气,让小店经济更加活跃。
这也牵涉出城市治理中的一个问题,该如何平衡好有序与包容这对矛盾?如果满城尽是禁停的黄实线,或许通行速度快了,却也给临街商业的客流人气带来不小冲击。
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陈峰再次聚焦“路面停车”。在代表们看来,这不仅是民生关切的“停车难”,背后也关乎城市的街区活力与烟火气。如果能选择一些街面进行免费15分钟的停靠试点,既能彰显出一座超大型城市的包容度,也考验着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无处“下脚”的尴尬
施政代表的观察基点在南昌路,这是一条以咖啡闻名的中心城区小马路。街区肌理致密,小店鳞次栉比,50多家咖啡馆错落分布于街边梧桐树下。而她发现,不断更新中的南昌路,悄然将沿街车位取消。这一做法让车速通行变快了,街面也整洁了不少,不过空落落的街头,也少了些许生气。
陈峰代表亦有同样的感受:“你可能经常会遇到这种景象,在非高峰时段行驶在一条支马路上,街边小店的靓丽橱窗接连晃入眼帘,时不时飘香入鼻,当你脑海里闪过买份咖啡或饭团的念头时,很快就被禁停的黄实线拉回现实。”
据陈峰观察,不仅是交通干道上严格执行禁停规定,一些次级的非主要道路上也几乎都划有禁停的黄实线,有的区域甚至周围几公里之内的所有道路都被划上了黄实线,且配有密集的监控探头,随时抓拍违法停车行为。“作为车主,你会感到这座城市无处‘下脚’,类似送孩子上学、老人就医这类需要短暂临时停车的生活需求有时也无法满足,出门开车如果想去趟便利店、买杯咖啡或是上一趟洗手间,更是‘奢侈’。”陈峰说。
威海路上的临时停车并不影响交通通行 王海燕 摄
两位代表都对城市道路做了一圈调研,“在非高峰时段,很多非主要干道并没有呈饱和状态,相反,不少路上空荡荡的,人少车也少,到了夜间更是如此。这说明有些道路没必要实施24小时禁停,这样只会造成老百姓出行、打车很不方便。”代表们发现,在居民区、学校、医院、菜场、特色街区这些区域,居民的短暂停车需求尤其高,而这些区域往往也是违法停车抓拍的高发区。
“禁止路边停车的硬性规定和临时停车的刚需冲突,不仅导致了高数量的违法行为,长此以往也会陷入交通治理的怪圈。”陈峰认为,在简单的道路停车执法之外,还应寻求长期的解决之策,体现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目前各大型商场普遍采用15分钟内免费停车,而路边停车基本上都是一小时起停,收费10元起计。如果只是短暂停车买杯咖啡或接送小孩临时上下车的话,这个收费就显得很不人性化。两位代表均认为,可参照公交专用车道的开放时段,科学设置禁停时间段,允许车辆在非通勤高峰时间段可临时停靠在相应道路上,方便市民出行办事。“如果路边可以免费停靠15分钟,就能满足市民去趟便利店、买杯咖啡或是上一趟洗手间这样的个性化需求。”施政说。
平衡有秩与包容
事实上,代表们对路边停车的“追问”,都未止步于“停车收费”——“这不仅是道路交通的问题,更是关乎城市马路生态的问题。”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但凡有外摆的小店生意都很好。”施政发现,如今的马路设计中,商家的外摆位明显多起来,不少小店会在临街放几张椅子,店铺的橱窗设计也和外面打通,“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在马路边喝咖啡,边聊天边看风景,这正是一种城市的‘松弛感’,而这样的马路一点点多起来。”施政认为,路边禁停是缓解城市道路拥堵的解决策略之一,但为了治理车辆违停、道路拥堵,在城市大大小小的干支道路上划满禁停的黄实线,街头巷角还布满抓拍违法的摄像头,这种管理上的“紧”,与街区所需的“松”,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
南昌路上的咖啡店。海沙尔 摄
“你看10年前、20年前的淮海路,车开到这里,行驶得很慢,可以随时停下来买东西,那是繁华的商业街感觉;现在开到淮海路,车是畅行了,你却不会想停下来,也无法停下来。不仅是淮海路,四川北路也是这样。”陈峰感叹道。
在陈峰看来,这种被探头监视、被马路黄实线“拒绝”的感受,久而久之让人对街面亲近不起来,与丰富的街面无缘,只能选择有地下停车库的大型商场,而那些大都是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的商业体。“有一个成语‘车水马龙’,形象地概括了一条马路多种要素共存的丰盛情态。我们还有很多词汇,比如徘徊、踌躇、徜徉,如果马路上停都没法停,只能快速地匆匆而过,那些徘徊、踌躇、徜徉的城市情绪也将无处承载。”
“这条路貌似有了秩序,却也失去了部分人气和烟火气。”施政认为,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元的城市,而不是在“样板房”,除了“秩序”之外,街区更需要容纳烟火气的包容度。沪语电影《爱情神话》之前为啥这么火,就是让很多人在衡复地区的丰富街景中领略到了海派街区的烟火气。
就如城市学家简·雅各布斯所言,一个城市的街区越是成功地融合了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和各种各样的使用者,也就越能得到人们随时随地的包括经济上的支持,促使其更加成功。“这里的使用者,不仅仅走路行人、单车骑手,也包括开车想停下来买杯咖啡或是早餐的人。管理者提供的公共服务,应该能让市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抵达城市街面。”施政说。
这亦是陈峰代表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城市道路的形态和功能是丰富多样的,“一刀切”的道路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应该尊重每条马路的纹理现状和市民需求。比如有的道路承载交通主干道的功能,排堵保畅的目标显然摆在第一位;有的道路除了通行以外,还承载了商业、文化等功能,这类道路应该往“慢性交通”的方向发展;而医院、学校、小区附近的道路,因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规划管理中应该更多从便利角度出发,给居民短暂停车“下脚”的空间。
晚上10点安福路边停靠的车辆和路上行人。董天晔 摄
医院停车是试点第一步
如何实现既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又适度满足市民的停车需求的政策目标?这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一道考题。
“我去年提交这份建议时,承办部门并没有机械地回复,这个不能做。”施政告诉记者,在医院、学校、临街商铺这几类马路中,承办部门首先选择了“医院”作为破局的试点。“相比临街商铺的停车矛盾,医院附近的停车问题更显得迫切。”
瑞金医院的停车管理是试点之一。此前,如果要接患者出院,车主需开好出院证明才能停车,但是如果停不了车,他就没法去医院办出院证,“这曾是一个死循环,导致医院附近堵车严重,现在这个‘结’解开了。”施政说,瑞金医院将周边区域的停车资源做了整合和升级,患者亲属通过线上登记就可以先停车再办理出院手续证明。医院还提供现场停车指引服务,临时停车也得到允许。市民还可以通过“上海停车”APP找到附近的停车库资源。
记者发现,为盘活周边的停车资源,瑞金医院附近的香山路、皋兰路等支马路,也挖掘增加了一些临时停车位,虽然数目不多,但在寸土寸金之地,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调剂和补充。而停车问题一旦缓解,之前拥堵的道路交通也变得畅通起来。“先在矛盾最突出的路段进行试点,再慢慢向其他路段推广,这也是一种解决的策略。”施政说。
在南昌路的道路更新方案中,虽然没有增加路边停车位,但施政注意到,南昌路给非机动车的通行提供了空间,“道路上划了非机动车道,这样就把车道压缩了,停车位也就相对就少。”施政认为,虽然路边车位没有增加,但作为补充的是,附近的科学会堂、复兴公园新开发了一批停车位。如果市民要去南昌路喝咖啡,可以步行、骑共享单车,或者把车停在附近的雁荡路、科学会堂。“各种各样的交通要素都应该被尊重,当然如果能在道路上增加几个停车位,多几处黄虚线,让市民可以临时下上客,会让这条路变得更有吸引力。”
记者注意到,在对代表建议的答复中,市发改委坦言,上海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应当统筹考虑本市道路交通实际与市民的停车需求。除了增加停车供给外,随着道路停车电子计费系统逐步推广,可适时研究短时停车免费、缩小计费区间等收费规则的可行性和效果。
“这也意味着,在局部路段可以让车辆临时停靠‘开口子’。”陈峰提交的建议目前虽还未收到主办部门的答复,但是在其他代表的讨论交流中,他也看到了这种“一路一策”的可能性。
“有关部门在作道路规划管理方案时,应该多听听居民的意见。”陈峰认为,不同区域的道路情况各有不同,特别是医院、学校、小区附近的道路,管理者更应开门纳谏、倾听民意,从便利市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他还建议,应该加强路边停车的停车管理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配置停车资源,让停车人获得城市动态停车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及对机动车的有效引导。
“可以说,重新考虑路面停车问题,实际上是在打造适宜驻足的街道,这绝不仅仅限于复兴上海核心区域的经济,同时也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升城市的文化气息和社会价值。”施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