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展览中心的红五星到普希金铜像 在上海,中俄交往留下印记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记者 洪俊杰
一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十年前的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引用了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句话,阐释人类进步不会一帆风顺。
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的涅瓦大街,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每次走到那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强晓云总会去附近的“友谊园”走走。彩陶九龙壁、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在周边俄式欧式建筑包围中,嵌入了一块精巧的江南小品。那是2003年,也就是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之际,上海赠送的一份礼物。“不少当地人都知道,这个园子是从中国来、从上海来的。”强晓云告诉记者,我们熟悉的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都在圣彼得堡生活过,直到今天还保留不少印记。
同样,在万里之遥的上海岳阳路、汾阳路、桃江路三角地,也立着一座普希金铜像。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是上海的俄语角、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的聚集地。不仅如此,每有俄方高级团组来沪,到这里向铜像献花都是一项重要活动。
从普希金像往北走2公里,就到了延安中路上的上海展览中心。它还有个曾用名——中苏友好大厦。这幢极富俄式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在老一代上海人心中有着别样地位:不仅因为它是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上海首座展览馆,还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顶端那颗红五星是上海天际线的最高点。
就在中苏友好大厦建成不久,20多岁的上海人薛范翻译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从此这首苏联歌曲在中国大地传唱至今。薛范生前接受采访时谈及翻译初心,“那些激励我们去追求崇高理想、美好生活的歌曲,将永伴我们前行”。
二
“上海一直在中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局限于人文领域,还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不只是过去时,也是进行时,更是将来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毕洪业告诉记者。
上海是见证者。
还是在上海展览中心,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拉开“上海五国”机制序幕;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中、俄、哈、吉、塔及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诞生。
20多年来,上海见证了这个多边合作组织成立、发展、取得成果的全过程。上海举行过多场中俄间重量级会晤。2010年9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率千人大团参加上海世博会俄罗斯国家馆日,并与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共同致辞;2014年5月,在上海举行亚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举行会谈。峰会发表《上海宣言》,达成“上海共识”,呼吁各方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上海还是参与者、贡献者。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许多俄罗斯企业家深信,与上海开展合作能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并延伸至中国全境甚至亚太地区。”强晓云提到,上海的对外开放包容、遵守合作规范等,都对俄企俄商有巨大吸引力。
目前,上海正加快推进与俄罗斯各地高质量项目合作。在医疗领域,上海医药与俄罗斯最大生物医疗公司BIOCAD签署协议,推进生物药国际研发合作;在科创领域,上海中俄创新中心成立,对科技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在新能源领域,上海发挥产业高地优势,助力两国能源合作。
今年正是上海与圣彼得堡结为友好城市35周年。2005年,圣彼得堡、上海两地政府与上海海外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由后者开发“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在当地建设大型综合社区。这是中国在俄最大非能源类投资项目,更是为当地城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毕洪业提到了进博会,“俄方非常重视。尽管之前受疫情影响,但来上海参展的层次与规模不断提升,希望借此平台,把优质的俄罗斯商品带进中国市场。”他相信,今年在“四叶草”里将看到更多俄罗斯产品。
三
1999年,俄罗斯音乐家亚历山大和娜塔莎夫妇来到上海发展,先生成了乐团大号手,夫人则在学校教钢琴,过着恬淡惬意的生活。“蒜泥黄瓜、白斩鸡是外出吃饭必点,臭豆腐也敢尝试。”亚历山大笑着说。
亚历山大说,感谢自己的音乐与人生被一座东方城市所接纳,看着俄中关系越来越好,既开心又安心。
“70年来,无论两国关系经历何种变化,人民的友谊始终坚如磐石。”2019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20年前,上海每年组织中学生赴俄参加拉祖尼国际青年夏令营;同样,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对外友协、圣彼得堡国际合作协会等也会组织当地人士到访上海。即便疫情后人员往来受限,两地间的云端交流也从未停滞。不仅如此,上海还积极关心在沪俄罗斯人士与俄罗斯企业,及时提供帮助。
上海女高音歌唱家杨学进还记得,在2020年“中俄友好之夜”活动中,两国艺术家共同演绎多首曲目。“正如我们听到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会热血沸腾,俄罗斯朋友也会通过《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来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力量直通人心,用音乐来交流,是很好的方式。”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种友谊,定会产生积极效应。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张玉菡说,2015年下半年,她和多位专家学者前往俄罗斯远东地区查找征集档案资料,此行得到当地朋友的大力支持。“我们13天去了4座远东城市,查阅了近百万字的档案资料,其中一些关于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档案均为首次发现。我们拍了500多张档案照片,复印了大量资料,大大丰富了馆藏。”
四
UP主、翻译、油画爱好者、诗歌写作者……在上海生活的“95后”俄罗斯女孩唐曦兰是位典型的“斜杠青年”,她高中时在当地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结缘,18岁来华留学,一直待到现在。
去年底,在市友协的支持下,唐曦兰举办了个人画展。她现场用中文告诉大家,“在上海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希望能在中俄友谊花园里继续耕耘,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上外俄罗斯留学生鲁斯兰去年成了进博会志愿者,帮助中国采购商了解俄罗斯的商品。看着满满的商机,学金融专业的他感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我故乡大有帮助”。
在时差5小时的俄罗斯,上海学生同样感受到两国友谊。
“00后”张琼心是上外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莫斯科的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读研二。在那里,每周五中午或下午会有中俄语言角,中国留学生在那里学俄语,俄罗斯同学学中文,“当地同学继承了俄罗斯民族的热情好客,对喜爱的人和事有着令人惊羡的执着”。
她的学妹于汭妍,在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交流。她还记得第一次在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看到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真迹时的场景:“整个人都懵了,画作就活生生在你面前,有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她说,亲身感受俄罗斯芭蕾、绘画、音乐,使自己对整个俄罗斯民族有更深刻了解。
中俄青年间的交流,以及对对方国家的深度认识,都将为两国未来友好注入更多的确定性。也就是习近平主席所说,“促进理念沟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共同传递中俄世代友好的接力棒”。